博白一家五代傳承教育夢想成佳話他們與王力先生還有這樣一段故事……
李忠祖父李長壎(右二)和王力先生(中)合影。
李忠家庭成員大合照,也是一家四代老師的同框合影。前排左起為李忠、女兒魏冬雨、母親高仕娟、祖父李長壎,右一為二姑媽,后排右二為三姑媽,他們六人都是老師。
有一種偉大來自平凡,有一種崇高來自堅守,有一種信仰來自傳承。
在博白縣,有這樣一個五代傳承教育夢的家庭,他們的先祖三代都是舉人,后世一代代傳承家族崇文重教的優良傳統,重視教育,辦學、助學的家風濃厚,在三尺講臺育桃李,締造了一個名副其實的書香世家、教育世家。他們家與著名的語言學家王力先生有著頗深的淵源,有著一段關于教育的佳話。
在博白縣第三高級中學任教的音樂老師李忠就來自這樣一個令人敬仰的書香教育世家,在第37個教師節到來之際,她向大家講述家族五代“賡續百年初心,擔當育人使命”,傳承教育夢想的故事。
曾祖父識中千里馬王力,贈書助其成長
李忠的曾祖父李蔭田(1881年~1931年),是博白縣浪平鎮新旺村大車平人,幼時隨其祖父英銑公到桂林讀書,青年時候回到故鄉博白縣,擔任縣政府教育部門督學一職。時值“五四”運動,李蔭田受到了新文化教育和進步思想的啟發,帶領博白縣的進步青年到綠珠鄉破舊立新,將綠珠廟改建為“國民小學”,并擔任校長一職。
在李蔭田隔壁的鄰居王禮賢家中,常常傳出朗朗讀書聲和老師的精彩講課聲,他總是被吸引而駐足聽課,后來打聽到這位講課很精彩的“后生哥老師”,就是青年時的王力。因為愛好詩詞,李蔭田發起成立了一個詩社,并舉辦“賽詩會”,組織大家一起交流詩詞文化。當時年僅十九歲的王力,幾乎每次都對聯撰詩參賽,屢屢獲獎。李蔭田十分欣賞王力的才華和文學水平,便鄭重征詢和邀請王力到家鄉大車平的私塾教李家弟子。
在李家,王力在一間閑置的空房發現了十四大箱書籍,囊括經史子集、天文地理醫卜星相,還有很好的注疏本和主人的讀書筆記,這讓他震驚不已。原來這些書籍都是李家祖上在廣州廣雅書院中貢生時留下的。王力視為珍寶,求知欲強烈的他,便開口向李家借書。
李家歷來有辦學、助學之風,李蔭田看到王力愛書如命,跟家人商量后便欣然將全部書籍借給王力閱讀學習。這批珍貴的書籍對青年的王力影響深遠,這個借書的故事也一直被傳為佳話。
不久后,惜才愛才的李蔭田推薦王力到博白大平坡的“李氏開國小學”任教。王力在此任教三年后,得到南洋歸僑李慎西及熱心鄉親的資助和鼓勵,前往上海和法國的大學進一步深造。
祖父成王力愛徒,執教鞭創輝煌成績
李蔭田傳承家族重學家風,對子女悉心培養。他從小就教兒子李長壎背唐詩、識字、算數,稍長后送入私塾接受王力先生的啟蒙教育。1921年,李長壎到大平坡開國學校讀書,再次受教于王力門下。他對教育的重視還體現在他沒有重男輕女思想,把童養媳也送入學堂學知識,直至中專畢業。
聰明伶俐、勤奮好學的李長壎在王力先生的悉心教導下學業大為長進,成為王力先生喜愛的弟子,兩人亦師亦友,情長誼深。1927年,李長壎考上了當時的國立中山大學農學院,成為大車平第一位大學生,村里的青少年以他為榜樣,勤奮好學蔚然成風。
“以農立國”是當時的國策,可當時農業技術落后,產量低,這引起在求學中的李長壎的深思:能否用先進的農業科學技術改變這貧困落后的狀態,達到民富國強呢?畢業后的李長壎,認真考慮后選擇了“子承父業”——從事教育,他希望用教育去造就一大批掌握先進知識的農林畜牧科技人才,為國效力。
李長壎先后在柳州廣西省立四中(今柳州高中)、桂林廣西省立三中(今桂林高中)、岑溪中學、蒼梧中學、玉林師專(今玉林師范學院)、博白中學等地任教,在杏壇耕耘53年,直至1984年退休。他為國家培養了眾多棟梁之材,學生在各行各業發光發熱。
1958年玉林師專成立,李長壎到師專任生物系副主任專管教學。即使當上行政領導,他始終堅持一線教課,希望把更多的知識傳授給學生,培養更多人才。他堅持教學與科學試驗相結合,積極培育番薯、木瓜、水稻優良品種,成績突出,如他帶領學生一起根據“米丘林學說”雜交優勢的理論用月光花嫁接番薯,一枝產量高達30公斤,全國性報刊登載稱贊,全國多地索要傳播種子推廣,水稻育種也屢出成果得到肯定。
1960年6月,李長壎代表先進單位玉林師專參加了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召開的全國文教群英大會,受到毛主席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當年,他光榮加入共產黨,并被評為玉林地區教育界的第一位講師。
李長壎不僅是一名教書育人的優秀老師,也是一名進步愛國青年,他多次營救革命人士,并給參加廣州起義及其他革命活動的眾多革命人士提供幫助。為了保家衛國,在國家需要的時候,他義無反顧將年僅16歲的大兒子(李忠父親)和12歲的二兒子先后送去參軍。
崇文重教,激勵后人求學苦讀奮發向上
李忠的祖父祖母崇尚文化,已滲透到他們的日常生活中。因為歷史原因,祖父祖母曾被下放去守門口,但依舊書本、報紙不離手!按髦桓毖坨R,斯文儒雅,散發著很濃的文人氣息!睋钪一貞,祖父李長壎很愛讀書,除了工作很少出門,總是在家伏案寫詩、讀書、看報、做筆記,留給她的總是高高瘦瘦的背影。
人才輩出、學風厚重的書香世家,形成崇文重教的優良傳統,影響著一代又一代后人求學苦讀,奮發向上。在祖父的培養下,子女多才多藝,文藝、詩歌、唱跳俱佳,有兩個姑姑追隨祖父的腳步,手執教鞭育桃李,將家族書香門第教書育人的傳統延續下去。
“我母親也是一名教師,是被祖父相中的兒媳!崩钪倚χ嬖V記者,母親高仕娟在博白中學讀書,是祖父的學生,學業優秀、品德良好。那時國家處于困難時期,升大學的機會很少,高仕娟在高中畢業后與李忠的父親結為連理,隨軍到惠州一所小學任教,從此加入人民教師的隊伍,后回博白教書一直到退休。1996年退休后又返聘從教了5年,在教書育人的崗位上前后堅守了39年。
李忠的父母傳承父輩崇文重教的傳統,5個子女全部考上大學,這在當時的博白被傳為佳話。
“教育要立人,最好的教育就是言傳身教!边@是高仕娟一直堅持的教育理念,她堅守教育初心、潛心教書育人,愛生如子,尊重學生,平時和孩子們相處,她總是以身作則,努力做好孩子的榜樣。她教過語文、數學、政治、美術、音樂、體育等科目,經常在縣鎮展示公開課,最擅長的就是將各種問題學生通過教育轉變為優秀生。
“作為一名老教師,我一直都享受著教書育人的快樂和幸福,直到現在,我都為自己是一位人民教師而感到自豪!”今年已80高齡的高仕娟,說起教育來依然飽含熱淚,希望教書育人的使命在家族中繼續傳承,把“忠孝傳家,家風宜守”這200年的家訓世世代代傳承下去、發揚光大!
薪火相傳,后輩前赴后繼奮斗在教育戰線上
“生在教育世家,拼在教育花園,榮在培養靈魂!鄙L在博白教育世家,祖輩的遺風,父輩的熏陶,讓李忠和女兒魏冬雨紛紛接過教鞭,前赴后繼奮斗在教育戰線上。
小時候跟隨母親住在學校,李忠總是跑到教室外聽媽媽和別的老師上課,學會了很多歌曲,為她日后從事音樂老師結下了緣分,“看著講臺上的母親和老師們,覺得他們好厲害,什么都懂!崩钪艺f,那時候她就對老師職業充滿了憧憬。
大學畢業后,李忠如愿當上了人民教師。家族助學風盛,深深影響著后輩,李忠像父母一樣都樂于助人。當年一名學生家庭困難沒錢治病,李忠二話不說,就從56.5元的工資中拿出50元為她治病。李忠第一次帶師范學生下鄉實習,交通不便,徒步走了很久,磨破了腳只好赤腳在地上走,學生們稱她為赤腳老師。她和學生一起拾柴火做飯,用課桌椅拼在一起當床睡,雖然條件較艱苦還是圓滿完成實習任務。還有一名學生學習很認真,但是每次文化測試成績都不盡人意,離大學門檻還有很大的距離,李忠覺得她有藝術天賦,引導她學習藝術最終考取廣西師范大學。
從小在教師家庭中耳濡目染,受到外婆和媽媽的言傳身教,李忠的女兒魏冬雨長大后成為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大學的教師。
偷偷學彈琴、唱歌、畫畫,包括想成為一名老師,魏冬雨的行為,都讓李忠意想不到。當時,女兒高考志愿填的是廣西師范大學的師范專業,李忠對她說:“當老師可是很辛苦的哦,你想清楚了嗎?”“我想清楚了!當老師是我一直以來的夢想!”女兒斬釘截鐵地說。
李忠欣慰地笑了,李家教書育人的使命在下一代得到了傳承。如今,母女二人攜手并進,以赤誠之心在各自崗位上耕耘,為祖國培養人才。
“賡續百年初心,擔當育人使命”,李忠家族一代代接力去擔負這個使命,讓我們感受到情懷的動人之處,傳承的生命力之旺盛,奉獻的力量之厚重,令人敬仰及欽佩!
原標題:博白一家五代傳承教育夢想成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