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縣紅菇創奇跡
收購商上門收購生紅菇。
采菇歸來。
紅椎林下采摘紅菇。
玉林新聞網-玉林日報訊 近日,筆者在容縣野生紅菇高產示范基地——浪水鎮泗河村見證了紅菇豐收的喜人一幕:村民們從山上挑回一擔擔用籃子盛著的紅菇,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一進家門,家里人便像接財神一樣,趕緊將紅菇送到烤房。
“我家50畝山地野生紅菇,今年到現在已收鮮菇3批,共收獲干品250公斤,收入35萬元。9月還有第四批,全年紅菇收入將超過50萬元!” 泗河村的“紅菇專家”林鋒對培育野生紅菇實現高產高效樂得合不攏嘴。
據了解,野生紅菇是容縣最具特色的生態綠色產品,只能依靠紅椎林地自然繁殖,不能人工栽培,該縣生長繁殖紅菇的林地長期以來只有2萬多畝,無法擴大繁殖面積,正常年景紅菇干品年產量也只有10多萬公斤。由于福建、浙江、臺灣等地對野生紅菇需求量大,產品供不應求,價格不斷上漲,近年每公斤紅菇干品價格已飆升至1500多元。提高紅菇產量,對農民增收意義重大。
近年來,容縣要求縣政協農業農村委和林業、科協等部門,組織力量到野生紅菇生產基地調查研究,與當地野生紅菇管護能手一起破解擴大紅菇繁殖面積,提高產量的密碼,使之成為山區農民增收致富、鄉村振興最為高效的特色產業。有關部門通過深入野生紅菇高產示范基地調研,尤其是聽取了浪水鎮泗河村野生紅菇管護能手林鋒有關擴大野生紅菇繁殖面積,大幅提高單位面積產量的經驗介紹,令調研人員茅塞頓開。林鋒介紹說,野生紅菇雖然不能人工種植,但可以“催產”。主要是將過密的紅椎林移部分樹木到過疏處,對大面積的雜木山進行墾荒煉山后重新種上紅椎樹,將紅椎山的雜樹雜草除掉,營造清純的紅菇生長環境;將紅椎樹葉均勻地撒在地面上,讓地面覆蓋一層有五六張葉厚的紅椎樹葉,防止天氣干旱或過熱時曬死菇孢。天氣干旱和氣溫過高時對林地噴水以保持潮濕和降溫,促進菌絲繁殖。這樣,他的50畝山地的野生紅菇,每年長菇由原來的1~2造增加到后來的3~4造,每年干菇產量都在250公斤以上,收入40萬~50萬元。
于是,容縣林業局和容縣政協農業農村委、容縣科協等部門合力將紅菇高產高效經驗整理印發全縣1萬多戶菇農,組織他們到林鋒野生紅菇高產示范基地學習取經。2017年,已經整體脫貧的浪水鎮泗河村還有43戶農戶還未“摘帽”。他們到高產示范基地獲取真經后,用全新的方法管護紅菇,使紅菇產量大幅提高,全部于2019年以前“摘帽”。其中,楊大任和黃漢惠兩戶在林鋒的幫扶下,分別由2015年以前每年紅菇戶收入不足1萬元達到了2020年的7萬多元,今年可超10萬元。2020年,容縣野生紅菇總收入3億多元,菇農戶均收入3萬多元。
容縣有10個鎮60多個村生長野生紅菇。從去年冬開始,該縣便組織菇農到菇山整理山地,移栽紅椎樹,建噴灌設施。今年6月以來,雖然常下大雨,高溫烈日,不利紅菇菌絲發育,但由于各地采取開溝排水和加蓋遮陽布等措施,既避免高溫烈日曬死菇孢,又防止暴雨沖刷菌絲,保障了野生紅菇的正常繁殖生長。目前,該縣繁殖紅菇的林地已達2.8萬畝,比2015年增加8000畝。據容縣紅菇協會預測,今年全縣野生紅菇干品可望達到22萬公斤,比2015年增長3成多,收入3.3億多元,菇農戶均收入3.3萬元。目前,容縣1萬多戶菇農,七成以上建起別墅式新樓,購買了小轎車,有比較可觀的存款,成為該縣農村頗為富裕的一族。
(秦崇廣)
原標題:容縣紅菇創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