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名村高山村里的紅色印記 (上)
解放初期,解放軍曾進駐高山村
玉州區城北街道高山村是中國傳統古村落。在明代后期至清末就出過進士4人,舉人16人,副榜3人,拔貢2人,秀才238人,是玉林有名的文化名村,人稱“進士村”。
但是,很多人不知道,在解放初期,這個文人輩出的村子,曾成為解放軍部隊駐地,村民大力協助解放軍攻打國民黨殘余勢力和土匪,成為了解放軍得力的“后勤部”。至今,這里還留有解放軍進駐的痕跡:戰壕、瞭望塔遺址、墻壁標語……這些紅色的印記,已然刻進了村子的歷史肌理中,成為寶貴的精神財富。
解放初期,解放軍部隊曾經駐扎高山村
“玉林解放初期,我們村曾經駐扎過解放軍部隊,指揮部設在村中的郎官第!痹诟呱酱,一些老人回憶起過往時驕傲地說。
部隊指揮部舊址。
據介紹,當時部分解放軍還在城北潘嶺村布防。高山村郎官第后面的屋背山是村中的制高點,解放軍在屋背山構筑戰壕,架設瞭望塔和哨所等軍事設施。據高山村人、原玉州區文化館館長牟健介紹,解放軍修建的瞭望塔可以看到潘嶺村一帶,“土匪一旦進入潘嶺地界,駐在高山村的解放軍便可有足夠的時間做好作戰準備”。
當年解放軍在高山村挖掘的戰壕在哪里?還有痕跡嗎?帶著這些疑問,我們找到了高山村50多歲的村民牟壯。
“戰壕就挖在屋背山上,現在還基本保存著原來的模樣!痹谀矇训膸ьI下,我們沿著上山的山道,向屋背山進發。
解放軍當年從這里進入屋背山御敵。
在經過郎官第時,發現這座古宅的墻壁上寫著幾行黃色的大字:解放玉林城紀念塔籌建處、“書香第一表”發祥地、玉林紅色門第、玉林清朝第一門第。短短幾行字,寫盡了郎官第的前世今生。
在郎官第里面,有工人正在進行修繕工作,還不時有游客進進出出。一些游客聽到以前解放軍曾進駐過,都露出驚喜的神色:“來高山村很多回了,第一次聽到曾有解放軍進駐,這個文化名村還是個紅色村落!
戰壕痕跡尚存
由于時間久遠,再加上牟壯早已不在村中居住,他對戰壕的具體位置已經模糊。他憑著僅存的一點記憶,在一片已經無人管理的龍眼樹林里兜兜轉轉了好一會,還是沒能找到戰壕的位置。放眼四周,全部長滿了簕竹,荊棘遍地,一時無跡可尋。
正在大家不知該往哪個方向尋找的時候,同行的60多歲的村民牟紀業突然想起了什么,說“應該就在西北方向”。
我們跟著牟紀業往村西北方向走不到50米,一條深約10多厘米的山溝赫然映入眼簾!皩,這條便是當年解放軍挖的戰壕,幾十年過去,現在幾乎已被泥土填平了!蹦矇洋@喜地說,這里曾留下了他的童年記憶。1976年唐山大地震時,玉林不少村莊群眾為了躲避地震,好幾天都是集體搬到屋外過夜!案呱酱宓拇迕癖闶前岬轿荼硯X上!蹦矇岩患掖钭〉呐镒泳驮趹鸷九赃。
戰壕就在這個地方。
“我記得那時的戰壕深約1.2-1.3米、寬1米左右!蹦菚r牟壯才10多歲,還和同伴跳進過戰壕玩耍,“長度則一直延伸到半個山嶺那么遠”。
據牟壯介紹,原來在戰壕旁邊,還有一個瞭望塔,高度在4米左右!澳菚r高山村和周邊的村落房屋還很少,4米高的瞭望塔就能看到很遠的地方!蹦矇颜f,這個瞭望塔在上世紀七十年代還保留著。
原來瞭望塔的位置已長滿果樹。
解放軍進駐,受到村民熱烈歡迎
解放軍為什么選擇高山村作為駐守之地呢?“最主要的原因是這里地勢較高!备呱酱逡郧敖行略I,坐落在一個山包上。村民建房子從山腳一直建到山頂,一座比一座高,從外邊看,猶如一座塔山,高山村因此而得名。牟健說,地勢高視野開闊,所以高山村成了解放軍的必選之地。而另一個選擇高山村的原因是這里離玉林城區較近,從高山村到玉林城區不到10公里。
“解放軍進駐高山村時,受到了村民的熱烈歡迎!鄙踔脸霈F了“簞食壺漿以迎王師”的場面。在中共地下黨領導下,村民積極投身到支援部隊工作中,有人到自家魚塘捕魚捉蝦,有人到自家果菜地采果摘瓜,有人把自家的大豬殺了慰問官兵,有人獻出了自家的柴火,還有人幫助部隊護理傷員、構筑工事……村民的熱情支持給解放軍提供了強有力的后勤保障和戰前準備。高山村鄉親也因此與部隊官兵結下深厚的軍民魚水情。
(記者 王耀前 周立華)
原標題:文化名村高山村里的紅色印記 (上) 解放初期,解放軍曾進駐高山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