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百跡】廉化陸博邊革命烈士陵園:承載用生命和熱血鑄就的歷史
在廉江石角東橋山坡兩廣交界處,有一座紀念兩廣四縣(廉江、化州、陸川、博白)革命先烈的廉化陸博邊革命烈士陵園。這是為紀念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的兩廣革命烈士而修建的革命傳統教育基地。日前,我們“紅色足跡”欄目采訪組經陸川古城走進廉江石角鎮,走進這座莊嚴肅穆的烈士陵園,觸摸那段歷經烽火狼煙的革命記憶。
廉化陸博邊革命烈士陵園。
在紀念碑前,李應澤(中)講述粵桂邊革命故事。
每一個英雄的名字,都有一段悲壯的歷史
6月的龍舟雨,總是來得猝不及防。在淅淅瀝瀝的小雨中,記者來到廉化陸博邊革命烈士陵園,周圍郁郁蔥蔥的樹木在雨中愈加顯得蒼翠挺拔。
烈士陵園坐落在與陸川縣古城鎮一步之遙的廣東廉江石角鎮石角居委會潭佰營村邊,陵園臨畔鶴地水庫,三面環水。
烈士陵園占地1.73公頃,紀念碑正面用花崗巖建成,高16米。在烈士陵園牌樓門口兩側墻上,分別刻寫著“生的偉大 死的光榮”8個大字。穿過烈士陵園牌樓,看到前面小山丘聳立著高高的紀念碑,“廉化陸博邊革命烈士紀念碑”12個大字蒼勁有力、熠熠生輝。拾階而上,經過一座古色古香的涼亭,兩旁花草樹木青翠欲滴。
走近紀念碑,正面花崗巖基座上分別刻寫著廉化陸博邊革命烈士英名,兩廣四縣(廉江、化州、陸川、博白)分籍貫把360多名烈士的名字一一銘刻其中。每一個英雄的名字,背后都有一段悲壯的歷史。
在紀念碑的背面,是一段四言寫成的碑文:“云開巍峨 九洲浩蕩 廉化陸博 毗連十鄉 守望相助 患難扶將 時維七七 禍起東洋 鐵騎踐踏 燒殺搶光 我黨領導 抗日保邦……”100多字的碑文內容簡練,把紀念碑背后的艱苦歲月和歷史意義呈現出來。
血灑粵桂邊區,英魂長眠于此
長眠于此的,不少是人民解放軍粵桂邊縱隊的戰士。
中國人民解放軍粵桂邊縱隊,是在共產黨領導下,戰斗在華南粵桂邊區的人民武裝。解放戰爭中,粵桂邊縱隊以粵桂邊區為作戰區域,橫跨粵西、桂東南、桂中南及桂西南的39個縣區(市),同時派出主力部隊支援粵中地區和桂滇黔邊區。解放戰爭后期,粵桂邊縱隊打通了從高雷地區到十萬大山的走廊,使粵桂邊區根據地連成一片,為配合南下野戰軍進行粵桂邊戰役,解放粵桂邊區以及海南島作出了重大貢獻。
“粵桂邊縱隊成立時,大約有2.5萬名戰士。他們參加了解放玉林、南寧及廣東部分地區的戰斗,還參與了海南島戰役!标懘ǹh委黨史辦一級主任科員李應澤介紹,1949年10月,粵桂邊縱隊建制由成立時的6個支隊擴大到8個支隊,覆蓋地區包括廣東湛江、廉江、茂名以及廣西等地。其中粵桂邊縱隊桂東南區擁有第二、第三團,北流、容縣兩個獨立大隊和玉林縣武工隊,共1900余人,活動區域為博白、陸川、北流、容縣、玉林5縣,建立了過渡性的縣級人民政權博白縣軍政委員會和一批區鄉人民政權。
解放前夕,粵桂邊縱隊配合南下第二、第四野戰軍,展開圍剿國民黨白崇禧集團和余漢謀集團的粵桂邊戰役。經過浴血奮戰,解放軍共殲敵17萬人,俘獲國民黨高級將領多名,其中粵桂邊縱隊英勇作戰,共殲敵2.4萬多人。不少粵桂邊縱隊戰士在戰斗中付出了生命。
1950年1月,粵桂邊縱隊番號撤銷,部隊分別編入廣東南路軍分區和廣西玉林軍分區。
1988年4月,在林克武等革命老同志的建議下,廣東省廉江縣、化州縣和廣西陸川縣、博白縣的11個鄉鎮、縣黨史辦公室、民政局等部門及烈士原籍的干部職工自籌資金30萬元,于1990年4月建成了廉化陸博邊革命烈士陵園。
團結協作,共同傳承革命精神
“革命先烈無私無畏忘我犧牲的精神為后人樹立了一座不朽的豐碑,烈士陵園是兩廣人民的愛國教育基地!崩顟獫烧f,每年的清明節、重陽節等,兩廣多地許多黨員干部、師生、市民都會懷著崇敬的心情前來烈士陵園拜祭。
“兩廣四縣團結協作的精神一直延續到現在! 李應澤說。據了解,廉江、化州、陸川、博白兩廣四地的機關單位經常聯合舉辦紅色黨課,一起瞻仰紀念碑,聽老黨員講述粵桂兩地協作開展革命斗爭的光輝歷史,重溫革命優良傳統,表達對粵桂邊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和無限追思。
除此之外,兩廣四地的合作范圍不斷深入,從2013年底開始,廣東、廣西兩地政府鶴地水庫污染治理力度全面升級,實施聯防聯治機制,解除鶴地水庫周邊工業污染源對水庫水質的威脅。同時建立生態利益補償機制,長久保障水庫水質。并以九洲江治理為契機,加強兩廣多地在旅游、文化、交通、產業等方面的合作。
我們準備離開時,幾名小學生也來到烈士陵園。他們說,從記事時起,陵園就一直是他們心中神圣的地方。烈士們的熱血像一棵沒有年輪的樹,永不老去,正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不忘初心砥礪前行。(記者 周立華 王耀前)
原標題:廉化陸博邊革命烈士陵園:承載用生命和熱血鑄就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