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麗70年】犁耙:農耕時代一抹厚重的歷史記憶
鐵制犁耙的模樣。
從低矮陰暗的泥磚瓦房里搬出來、鐫刻著歲月印記的犁耙,歷經歲月洗禮的滄桑感瞬間映入眼簾。
布滿深深磨痕的犁耙手依然锃亮奪目,欲向人們訴說駕駛者的故事;被灰塵和銹跡蒙蔽的犁頭仍然能讓人感受到昔日的鋒利和堅韌,因為它最熟悉泥土的味道;還有依舊尖銳的耙齒和光滑圓潤的牛軛,以及那幾根仍舊堅實如初的牽繩……雖略帶腐朽之氣,但忠實地記錄著一個普通農民平凡的農耕歲月,見證著歷史的發展和時代的變遷。
一頭老牛、一彎老犁、一個扶犁的老農,以及牛頸上那道深深的凹痕,已成為那段農耕歲月的獨特印記以及所有農戶的集體記憶。
“從今往后,這些東西只能一直封存了,已經徹底地成為了歷史的記憶!痹诒绷魇行论祖偽啻灏私M,52歲的吳成鋒看著曾經陪伴自己30多年的犁耙,眼神充滿了感情,在感慨萬千之余不斷用手反復撫摸,不時擦拭著斑斑的銹跡。
擼起褲腳下田,激情燃燒的歲月
“犁耙犁耙,其實就是犁和耙的組合!眳浅射h一邊擺弄著眼前的犁耙一邊向記者介紹,犁耙作為主要的生產農具,于耕田作地謀生活的農家人而言并不會感到陌生,而是倍感親切。上個世紀60年代,為了全家的生計,17歲的吳成鋒開始從父親的手中接過犁耙耕作約0.335公頃土地。那時候,道路不通、水利不暢,一到雨天小小的田埂便泥濘不堪,吳成鋒依舊擼起褲腳,扛著犁耙、牽著牛下田耕作。在全民搞生產促發展的年代,犁耙起到了至為重要的作用。
吳成鋒向記者演示犁耙的使用方式。
一套完整的犁由犁鏵、犁壁、承條、橫筒組成。犁鏵是犁的重要部件,主要起挖掘、推進作用,沒有犁鏵就無法挖掘起土地的表層泥土。犁鏵一般呈“V”形,多用鋼、鐵混合材料鑄造而成,分為正反兩面,正面光滑平整;反面兩邊平整,中間凸起留有口子便于嵌入木塊連接主體框架(鐵犁則直接焊接在承條上)。犁鏵多與犁壁結合,主要用來在土地上挖掘出一道道溝壑,把下層的泥土翻到地面上,挖起的泥土會經過犁壁而向犁鏵兩邊推出,達到松土的效果。犁壁一般呈曲面,也是鋼、鐵混合材料,緊連犁鏵正面,主要起緩沖和翻土的作用。犁的主體框架部分包括承條、把手、翹梁。承條最早為木質材料,隨著工藝的改進而被鐵質材料替代。呈彎曲弧形狀的承條稱為翹梁,主要起受力作用;前端位置比犁鏵頂端位置稍長,并留有三個圓孔,連接橫筒后可以調節犁鏵的高低,最終調整犁地的深淺。
耙的主要作用為破碎由犁挖起來的土塊和平整地面。相比犁的結構,耙則相對簡單,主要包括橫梁(扶手)、豎梁、翹梁、耙齒、牛軛。橫梁多為木質,通過兩條鐵質的豎梁連接上粗下細、類似鐵釘的耙齒部分。與耙齒連接的翹梁部分為鐵質,余下的部分為木質栓套,主要作用是連接牛軛和在不耙地時支撐整把耙。耙齒是耙的核心,一把耙約有10至11個耙齒。牛軛便是耕地時套在牛頸上的曲木,狀如“人”字形,多為木質結構。
以前,犁耙是每個農戶家里較為寶貴的農具,每次用完后都會清洗干凈,并在晾干后收起來好好保管。農耕時節,犁耙的使用頻率非常高,有些買不起犁耙的困難家庭會借來犁耙耕地。在農村家庭中,犁耙與家風家訓一樣得到傳承,是一件“傳家寶”。而今,犁耙開始逐漸退出歷史舞臺,仍耕田作地的農戶都在使用機械化的農機具,省時又省力。
洗凈手腳上田,幸福生活靠奮斗
吳成鋒在魚苗養殖場檢查成魚的生長情況。
改革開放后,政策越來越好,梧村的經濟開始有了很大的發展,村莊也有了很大的變化。也就是從那時候起,村里不少青壯年開始外出打工創業。從1997年開始,一直在生產隊的魚苗養殖場上養殖魚苗掙取工分養家糊口的吳成鋒的父親開始嘗試自己養殖魚苗。于是,吳成鋒在用犁耙耕地謀生的同時,一邊和父親一起開辟魚塘場地創辦“北流市六洋河口魚種場”,憑著自身的技術開始創業養殖魚苗。
養殖創業伊始,吳成鋒按照以往的經驗,幾乎跑遍了廣東省的名優水產市場和魚苗養殖基地進行走訪和購買魚苗。然而,萬事開頭難。有一次,由于經驗不足,吳成鋒新購進的一批魚苗在一夜之間全部“翻白”浮在了水面上……那一次,吳成鋒損失不少。究其原因,除了魚苗本身的質量不太好外,在運輸的過程中也受到損傷。吳成鋒隨即總結經驗教訓,主動走出去學習先進的魚苗養殖技術。
魚苗養殖為季節性孵化,每年4月開始,養殖的魚苗陸續出庫直至9月休漁。由于魚苗養殖的工作十分繁瑣,需要的人力較多,從2005年開始,吳成鋒便把犁耙收了起來、洗腳上田專心撲在魚苗養殖工作上。經過不斷的努力,吳成鋒的魚苗養殖場終于步上了正軌,養殖的魚苗種類繁多,養殖場的面積也從1公頃開辟至近3公頃。
在互聯網迅猛發展的當下,吳成鋒緊跟時代步伐,充分利用互聯網了解實時的市場行情和進行魚苗營銷。由于吳成鋒的魚苗養殖技術過硬和為人謙遜,其魚苗養殖場在玉林一直都頗有名氣,每天來電咨詢和來訪訂貨的全國客商不計其數。在業內,魚苗的銷售均以“萬尾”為單位。至今,吳成鋒養殖的魚苗年銷售量超過10億尾,年收入近50萬元。
“幸福美好的生活是奮斗出來的!眳浅射h的話語鏗鏘有力。在走向新生活的道路上,吳成鋒的腳步未曾停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