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麗70年】西就社區: 紅色文化源遠流長 “臟亂差”村變身生態社區
經過改造建設后,西就社區的小街小巷如玉州路一樣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保存完好的陳邃泉祠
公園在家門口,西就社區生態環境宜人
在新地里的老房子里,記者聽黎老講述西就的文化歷史。
陳子濤故居。
1939年間,陳邃泉祠曾為中共鬱林中心縣委秘密駐所,現仍被完好地保留在西就社區新地里,屬新民主主義史跡。打開那把銹跡斑斑的鐵鎖,推開那扇木門,走進陳邃泉祠,一個個英雄烈士的事跡在眼前重現……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70年風云巨變,西就社區也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早已從原來的“臟亂差”村鎮變身自治區級生態村(社區),不變的是那源遠流長的文化底蘊。
今年5月初,本報“壯麗70年·奮斗新時代”欄目報道組從北流市新圩鎮旺山村起,沿南流江源頭一路向南,通過對革命老區進行蹲點式、行進式報道,聚焦革命老區新貌、傾聽老區人民心聲。一路走來,采訪組除了挖掘、記錄、深刻反映玉林革命老區70年來的巨變和寶貴經驗外,還試圖撥開歷史的塵埃,尋找、重現那些曾經動人心魄的歷史瞬間。隨著報道的不斷推出,欄目受到了玉林市民的廣泛關注,也為報道組提供不少線索,日前,玉州區玉城街道西就社區的革命歷史故事也被推送到本報,記者隨后前往蹲點報道。
歷史:革命舊址仍在,烈士精神永存
一個陽光燦爛的夏日早晨,采訪組跟隨著玉州區原博物館館長黎居正一起探訪陳邃泉祠。從江濱路拐入新地里,走在彎彎曲曲、干凈整潔的小巷里,不時能看到一座座年代久遠的青磚瓦房、老院子,墻角是一簇簇開得正艷的太陽花,拐角處還有一口見證歲月的老水井。這里雖然位于城中心,卻隔絕了喧囂,自在寧靜。
走進陳邃泉祠,地面青苔斑駁。80歲的黎老說起陳邃泉祠的歷史時仍有些激動:“1938年10月,日軍占領廣州、武漢后,抗日戰爭轉入相持階段。1939年2月,日軍入侵海南島,企圖進攻廣東南路以及廣西鬱林、南寧一帶,切斷我國大陸通往越南的國際交通線。這時,鬱林五屬的形勢已十分危急。因此,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顯得十分重要!
1939年2月,為加強黨對鬱林五屬抗日救亡運動的領導,時任廣西省工委代副書記黃彰同志指示在陳邃泉祠召開為期三晚的中共鬱林五屬黨代表會議,并成立鬱林縣中心縣委。直到1939年9月,舊縣委撤離。在這7個月里,舊縣委完成了建立鬱林五屬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等六項工作。
在陳邃泉祠,陳列著一個個西就烈士的事跡。有《白鹿原》里白鈴似的女烈士陳幼雄,她平時愛看家中收藏的進步書籍,更喜歡接近學校思想進步的老師和同學。1951年初她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一三五師,不幸于1952年10月16日在廣東省南?h參加部隊剿匪時犧牲,中南軍區通令追認她為革命烈士。
“西就還有一位著名的革命烈士陳子濤,是‘文萃三烈士’之一,1948年12月7日深夜,經蔣介石簽字批準,被活埋在南京雨花臺!崩枥辖榻B道,1935年,陳子濤在鬱林初級中學讀書,是學生會領導人之一。1937年曾代表鬱林中學生出席廣西學生代表會議,積極參加中共地下黨發動組織的抗日活動,成為抗日救國的積極分子。
1938年秋,陳子濤在桂林市任《廣西日報》采訪部主任。1944年,日軍進攻湖南,桂林吃緊,陳子濤臨危受命,任《廣西日報》總編。1945年任《華西晚報》要聞編輯。受國民黨反動派記恨,報社兩次被國民黨特務搗毀,陳子濤也被特務毆打重傷。
1946年8月,陳子濤任上海地下黨領導的《文萃》《評論報》編輯,由于解放戰爭形勢發展飛快,國民黨全面崩潰,加上報刊辦得靈活生動、可讀性強,揭露了國民黨的腐敗和殘暴。國民黨因此對《文萃》恨之入骨,陳子濤成了國民黨反動派追捕的重要目標,但由于《文萃》采取地下發行,敵人一直沒找到他,直到1947年7月,陳子濤被國民黨特務發現,被捕入獄,后來光榮犧牲。
傳承:編纂社區志,成為廣西首部
“西就社區文化底蘊深厚,有縣委舊址、陳子濤故居,還有很多有價值的歷史故事,而且群眾也強烈呼吁,希望能更好地保護、傳承社區的史跡、文化,每年社區居民還會自費修葺陳邃泉祠!蔽骶蜕鐓^黨委書記崔育強說,隨著歷史的推進進程,很多東西會慢慢消失在時間的長河里,而志書能將這些有歷史價值的東西記錄下來。
于是,就有了編纂《西就社區志》的壯舉。
全書70萬字、歷時近5年,西就社區成立編志機構,請來方志專家,增加專業編輯人員,編纂了《西就社區志》,這也是廣西首部社區志,2018年3月12日獲自治區修志辦公室評為地情資料書、部門志書類二等獎。
《西就社區志》設30章120節,70萬字,照片150幅,內容囊括了環境、人口、商業、風俗文化等西就百年歷史。用時近5年,憑社區一己之力編纂出資料翔實、內容豐富的志書,其過程之艱難、編纂人員所克服的艱苦非親歷難以想象。
“西就現在重點抓的是文化建設,成立了申遺辦公室,計劃將社區里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進行申遺保持,目前正在開展整理工作!贝抻龔娬f,西就有縣委舊址、陳子濤故居等紅色文化基地,又有玉林白散、易經風水、南門功夫等傳統文化,與編纂《西就社區志》的出發點一樣,社區希望能將這些歷史文化進行傳承、保護、利用和開發!笆紫葘⑦@些革命歷史故事挖掘出來,以縣委舊址為點,加上陳子濤故居、易經風水等內容,打造旅行線路,讓文化為經濟服務,經濟又促進文化的保護!
變化:整治小街小巷,告別“臟亂差”
在新地里的一座老房子里,聽82歲梁業棟講述西就社區曾經的生活風貌,一幅幅黑白色調的畫面在眼前重現:以前從西就小學旁到南天茗城一帶都是魚塘,大部分人家沒建有衛生間,魚塘四角用木條搭建廁所,周圍的垃圾、污水都排到魚塘里,臭氣熏天。
以前這些小街小巷道路都沒硬化,晴天塵、雨天泥,穿雙干凈的布鞋出去,回來肯定臟了。路上都是大家亂扔的垃圾、雞狗的排泄物。不僅環境衛生差,治安條件也同樣好不到哪去,街頭巷尾的老房子、出租屋隨處可見吸毒、賣淫人員。附近居民怨聲不斷,一到晚上更是不敢輕易獨行。
“2006年,廣西開展城鄉清潔工程,西就社區也對轄區里的109條小街小巷進行清理整治!贝抻龔娭毖,有一兩年時間,社區都在重點抓這項工作。首先對小巷進行硬化,通過財政補貼、居民自籌的方式解決了資金問題。隨后聯合派出所,對吸毒、賣淫人員進行查處、強制管控,同時動員居民,禁止將房子出租給這些人員。經過幾年的努力,這些小街小巷的治安環境明顯好轉。
聊起居住環境的變化,家在新地里的龐海云樂呵呵地指著家門前的籃球場說,球場以前是張臟臭魚塘,2013年,社區出面處理,首先把每家每戶原本通到魚塘的排污管接入市政管道,解決了居民的排污問題,然后把魚塘填平,建成了籃球場,F在每天晚上,大人小孩都可以到球場上打球、玩耍,居住環境也變得干凈整潔了。
“以前一下雨,我們這些巷子肯定被泡,而且治安又不好,現在環境、治安都好了,垃圾也有專人收集,我們住得很舒心!饼嫼T普f。
2013年12月26日,自治區環境保護廳命名西就社區為自治區級生態村(社區)。社區環境變好了,文化活動也跟著豐富起來。崔育強介紹道,為了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西就社區舉辦了一系列活動:4月是《我和我的祖國》快閃活動、5月是“最美勞動者”攝影大賽、6月是“黨在我心中”知識競賽、7月則是“我們的初心——擁軍申遺戶外真人秀活動”……
經歷過戰爭、熬過了艱苦歲月,參加社區紀念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慶;顒訒r,梁業棟老人感嘆:做夢都想不到,我能享受如今的太平盛世,老百姓的日子隨著祖國的發展越來越好了。
原標題:西就社區: 紅色文化源遠流長 “臟亂差”村變身生態社區